十大配资平台查询 抗美援朝主帅的任命,林彪彭德怀都不是第一人选?中央曾两次换人
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十大配资平台查询,在4月8日召开的国投证券中层会议中,国投证券董事兼总经理王连志被免职,暂由副总经理王苏望代行总经理职责。去年11月,国投证券宣布换帅。原董事长黄炎勋到龄退休,国投资本的董事长段文务兼任国投证券新掌舵人,紧接着去年12月,安信证券更名为国投证券。
日前,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·戴蒙向市场发出警告称,美国的通胀和利率可能持续高于市场预期。未来几年,美国利率可能飙升至8%。
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,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,此战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毛主席对此战的看法是,“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”,如今回首,不禁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肃然起敬。
除了毛主席的远见外,抗美援朝主帅彭德怀,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居功至伟。关于抗美援朝主帅的任命,大家所熟知的人选是林彪和彭德怀。但事实上,无论是林彪还是彭德怀,都不是抗美援朝主帅的第一人选。
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选是谁?他为何最终没能出任主帅?中央又为何要两次换人?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,笔者会逐一给出答案。
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选是谁?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之初,朝鲜人民军向南推进得非常顺利,捷报频传。但这种局面是美国极其不愿意看到的,很快出兵入朝,对朝鲜进行了入侵。朝鲜战争的未来走向,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。
朝鲜是新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,朝鲜爆发战争后,立即受到了新中国的关注。根据朝鲜战争的局势,中共中央对朝鲜战局未来的变化作出两种判断:
其一,随着大量美军进入朝鲜,北朝鲜军队的攻势可能会受阻,双方将陷入僵持局面。
其二,美军入朝后也没能阻止北朝鲜军队的攻势,北朝鲜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完成对朝鲜全境的解放。
无论朝鲜战争最终的结局是哪一种,中国都应该有所准备。因为,北朝鲜军队全线南进,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战果,但导致后方空虚也是事实。一旦北朝鲜军队与美军、南朝鲜军队的对峙中落败,将会迎来一溃千里的局面。
彼时,并不能排除美军越过三八线,将战火一路燃烧至我国境内的可能性,若是我国全然没有准备,国家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。
如果出现的是另一种局面,北朝鲜军队驱逐了朝鲜境内的美军,解放了全朝鲜,则我国无非是“备而不用”而已,于大局无损。
那么,我国当时要提前做出怎样的“准备”,才能应对未来朝鲜战争复杂的局势变化呢?对于当时的情况而言,“陈兵东北,以观其变”是我国最好的选择。基于此,毛主席提议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。
1950年7月7日,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在周总理的主持下顺利召开。会上,就如何保卫国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
7月7日这一天,中央一共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。一个是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,以此应对未来朝鲜战争局势的复杂变化;另一个是聂荣臻向毛主席提出的“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”的提议,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。
至此,是否组建东北边防军,以及确定军队主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。在7月10日,周总理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保卫国防会议,这两个决定在会上讨论后,结果并未发生改变。13日,中央军委在正式发出的《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》中,对粟裕拟任职务重申,并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。
据此可知,对于抗美援朝主帅的任命,林彪和彭德怀都不是毛主席的第一人选,他最初拟任抗美援朝主帅的第一人选,其实是粟裕。
他为何最终没能出任主帅?
粟裕指挥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,淮海战役更是他的成名之战,在解放战争时期,粟裕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对战争走向的前瞻性。相较于林彪的“稳”,粟裕用兵的特点则更突出于一个“奇”字,往往他的作战策略,总会出乎敌人的预料之外。而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,他又总能掌控,最终在双方的焦灼对战中赢得胜利。
彼时,美国是世界的头号军事强国,美军不仅拥有海陆空三军立体作战的能力,陆军更是“武装到了牙齿”,武器装备领先世界各国军队的同时,还拥有移动能力极强的机械化部队,在作战过程中,往往会借此取得先机。
反观中国军队,武器装备落后,制空权几乎没有,海军更是无从谈起。无论从各方面来看,我军无疑都处于劣势。如果依靠稳扎稳打,想要战胜美军,概率极低。此时,便凸显出了“出奇制胜”的重要性,而粟裕不仅拥有丰富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,还拥有利用“兵行险招”致胜的先例,是一位非常适合指挥抗美援朝作战的将领。
毛主席早在7月6日(也就是保卫国防会议召开的前一天),就已经致电粟裕,命他于7月18日抵达北京,让他准备好接受重要任务的准备。
粟裕接到毛主席的电报时,身体的状况并不好。此时的粟裕病痛缠身,以肠胃病、高血压、美尼尔氏综合症为主,给他造成了极大困扰,经常使他陷入病痛之中。
粟裕担心因为身体原因,辜负了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,耽误国家的大事,便在接到毛主席电报以后,致电毛主席,提出了“是否可以另外考虑其他同志”的想法。但毛主席的态度很坚决,仍坚持让粟裕挂帅。
不过,毛主席对粟裕的身体状况也很惦记,在7月10日再次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报,告知粟裕可以“养病缓来”。
东北边防军当时刚刚开始着手组建,调动部队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粟裕正好借机养病,调整身体状态,这也是毛主席让粟裕可以“养病缓来”的重要原因。
可惜事与愿违,粟裕的身体状况非但没有好转,反而在旧病复发的情况下,身体状态愈发下滑,竟然已经到了无法坚持工作的地步。7月14日,粟裕到青岛疗养。
毛主席对粟裕的病情一直十分惦念,但国际局势又复杂多变,必须要有人站出来,挑起这副重担。毛主席得知粟裕的病情加重后,十分关切,于17日致电粟裕,要求粟裕于8月上旬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。
笔者在之前已经提到,8月上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,东北边防军会在8月上旬基本组建完毕,粟裕的身体状况能否好转,是否可以担任主帅指挥作战,势必要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。
毛主席在电报中还提到,如果粟裕的身体状况在8月中旬仍未好转,可以继续在青岛疗养,但如果病愈,则“盼来京”。从电报的字里行间中,不难感受到毛主席对粟裕病情的关切,希望他能得到充足的休养,但同时又极为期盼,希望他能尽快病愈,出任抗美援朝的主帅。
粟裕对毛主席的急切心情十分了解,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够尽快康复,然而,粟裕的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的迹象。时间来到8月1日,罗瑞卿前往青岛探望粟裕,粟裕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,托罗瑞卿代为转交。
粟裕在信中告知毛主席,自己的身体状况未见好转,同时又向主席表达了自己的焦虑,已经到了“不能定心休息”的程度。
粟裕所言非虚,他的“焦虑”主要来自于朝鲜战争的局势越来越复杂,但自己的病情却始终未能好转,他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毛主席交代的任务,所以一直处于焦虑之中。
另一方面,粟裕在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,深感毛主席对自己的重托,尽管身体的状况一直不好,但他仍然按照可以出任抗美援朝主帅做准备。
在疗养期间,粟裕一边安排华东军区司令部组建参谋、通信班子,一边派人了解美军的军事部署和入朝的军队数量、兵种等情况。同时,还交给华东空军的蒋天然一项重要任务,让他调查美军侵略朝鲜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。事实证明,美军侵朝的空军力量多寡,对抗美援朝而言极为重要。
粟裕又带病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战争进行了推演和预测,极富远见地提出,要调三野第九兵团参战的重要建议。
再根据《粟裕传》的记载,粟裕当时的想法是,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,我就不能推辞了,我还是要去。”
这样一来,粟裕在疗养身体期间,无论是身体上、精神上、思想上,其实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。同时,粟裕又因为自己的身体状态不佳,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处境。种种原因汇聚到一起,本就体弱多病的粟裕,难免会焦虑,以至于达到了影响疗养的程度。
时隔七日,毛主席的回信送到粟裕手中,内容如下:
“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 了, 病情仍重, 甚为系念。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, 你可以安心休养, 直至病愈。休养地点, 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; 如青岛不甚合适, 可来北京, 望酌定之。”
毛主席在信中的语气缓和了不少,对粟裕的身体情况颇为体谅。其实,毛主席当时为了粟裕挂帅一事,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,也承担了极大的压力。
此前,在《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》中不仅任命了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同时也任命了萧劲光为副司令员,萧华为副政治委员。从表面来看,这只是一份简单的任命而已,但在这三人任命的背后,却充满了毛主席的诸多考虑。
其一,东北边防军虽然是由各个部队抽调后重新组建,但主要还是以四野为主。四野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,军中有战功在身的将士不计其数,想要领导这样一支军队,仅靠一纸命令,恐怕无法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可。
如果由粟裕挂帅,如何才能达到如臂使指的程度呢?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副司令的人选就至关重要。首先,副司令一定要来自四野,而且此人要在军中具有一定威望,可以达到镇住四野将士的程度。
从多个角度衡量后,毛主席最终定的人选是萧劲光。萧劲光长期在东北的军中任职,而且地位一直不低,曾任四野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在四野军中的威望足够。
萧劲光能征善战,有勇有谋,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林彪的助手,可以为粟裕提供不小的军事助力。最重要的是,萧劲光与粟裕的关系一直都不错,他们此前有过搭班子的经历,配合起来会更有默契。
萧华与萧劲光的关系一直都很亲密,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,又长期作为搭档,互相协作得心应手。萧华出任副政治委员,属于水到渠成之事。
从这个安排来看,足以看出毛主席的良苦用心,为了让粟裕挂帅,甚至已经提前为他组好了搭档,就等着粟裕病情好转后,立刻就可以走马上任,率兵入朝作战了。
此前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,如果粟裕最终无法挂帅,这一切的准备都将落空。所以,毛主席心里的压力也很大。但是粟裕托罗瑞卿给毛主席送信,称自己很“焦虑”时,毛主席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回了一句,“你可以安心休养。”
毛主席如此回信,并非是因为毛主席心里不着急。盼望着粟裕早日康复,尽快抵京,毛主席比谁都要急切。尽管如此,但毛主席依然让粟裕安心休养,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:
其一,虽然时间紧迫,但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,养病需要一定的时间。而且,粟裕已经在信中说明了自己十分“焦虑”的状态,毛主席让他安心养病,是在减轻他的心理压力。毛主席的压力也很大,但在信中却只字未提;
其二,当时的朝鲜战局还算乐观,北朝鲜军队已经解放了朝鲜南部90%以上,将南朝鲜军队和美军压缩在仅有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。即使朝鲜战局有变,距离我军入朝也会有一段时间;
其三,东北边防军的组建进展顺利,包括调度问题、后勤问题在内,都得到了妥善解决,目前一切运转正常,边防军指挥机构延期成立一些时日也没有问题。
粟裕接到毛主席的回信后,得以安心修养。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粟裕身上不仅患有肠胃病、高血压、美尼尔氏综合症,多年征战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少严重的伤病,这也是他的身体状况始终没有好转的重要原因。
粟裕大将戎马一生,在军旅生涯中屡建奇功,但也曾多次负伤。其中有三块碎小弹片,嵌入了他的头颅里,一生都没能取出。
粟裕的头部一共负伤两次。第一次头部负伤是在福建武平战斗中,子弹从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,巨大的伤害立刻让粟裕陷入昏迷,所幸保住了性命。
第二次头部负伤,则是在1930年2月下旬。粟裕时任支队政委,支队长便是萧劲光。两人随军与国民党军唐云山独立十五旅发生激战。战斗中,一发迫击炮弹在粟裕身边爆炸,他的头部被弹片击中,当时就昏倒在地。
战士们发现粟裕时,发现他的头部满是鲜血,便立即将他送到后方的医院。医生将粟裕的伤口进行清理后才发现,一块尖锐的弹片正嵌在他的颅骨上,摘除弹片后,本来需要进行深度检查和治疗,但当时的医院条件有限,只能进行简单的处理,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。
也正是因为此次头部受伤,粟裕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。此后粟裕只要是过度劳累,或者因为战事承受巨大压力,就会出现头痛的症状,有时候甚至还会头晕。每当遇到重要战役时,粟裕犯头痛病无法及时得到休息和就医,只能采取用冰水浇头的方式来缓解痛苦。
例如,在指挥淮海战役时,焦灼而紧张的战局瞬息万变,在战况处于最紧张的状态时,粟裕曾经七天七夜没有睡觉,生怕因为休息而贻误战机。期间,粟裕的头痛病犯了,他也都是强忍着继续指挥作战。
除此以外,粟裕的双臂、臀部、脚踝等部位,全都受过伤。所以,粟裕身上的伤病,不少都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果。再加上病情,更是雪上加霜,自然难以在短时间内痊愈。
粟裕在青岛疗养期间,效果并不好,于8月下旬转到了无锡疗养。9月初,又回到南京的家中继续疗养。但一直到10月份志愿军入朝时,粟裕的病情也没有好转,始终处于疗养的状态。如此一来,粟裕虽然是毛主席任命抗美援朝主帅的第一人选,但因为粟裕的身体原因,最终未能出任抗美援朝的主帅。
也有人提出过疑问,粟裕会不会是托病请辞?笔者以为粟裕不会这样做。因为粟裕在思想上有准备,曾表示过“如果毛主席坚持,他就一定会去”;在行动上有动作,他对入朝作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,并提出了调第九兵团参战的建议;在健康方面确实存在问题,他的伤痛由来已久,许多人可以作证,且粟裕所患的疾病也是实情。
所以,并不存在“托病请辞”一事,他最终没能到任的原因,就是病痛缠身,身体状态不允许。
中央为何要两次换人?
粟裕确定无法出任抗美援朝的主帅后,主帅的人选只能是另选他人。总参作战部参谋王亚志说过,在我军的众多将领中,具备指挥多兵团协同作战能力的人,一共有六位。分别是粟裕、林彪、彭德怀、徐向前、刘伯承和陈赓。
粟裕排除在外以后,毛主席将林彪列为了抗美援朝主帅的人选。选择林彪的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林彪拥有指挥多兵团协同作战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,算上军区部队的话,在1950年的统兵数一度达到过150万人。还有一点原因也非常重要,林彪在六位将领之中,是最年轻的人。
林彪确实是出任抗美援朝主帅的好人选,但问题是,林彪的身体也不好,因为种种原因,最终他也没能挂帅。对于林彪的身体状况,有人持怀疑态度,认为他是“托病请辞”。这种猜测接连出现在粟裕和林彪两个人的身上,可见,只要是无法按照命令挂帅之人,就会令人产生这样的猜测。
由于篇幅所限,笔者不在这里对林彪是否是“托病请辞”进行分析,我们只需要知道,林彪最终也没能出任抗美援朝主帅即可。
在林彪确定无法出任以后,中央只能是再次换人,这次选定的人是彭德怀。此前一直没有考虑过入朝指挥作战的彭德怀,突然得到消息,周总理已经派了飞机,立即接他赴京。
彭德怀抵京后,直奔中南海的“丰泽园”,到颐年堂会议厅参会。会议期间,彭德怀得知不少人对抗美援朝都持反对意见,他在会上没有发言。但在次日单独与毛主席见面时,他表示了坚决支持出兵朝鲜的态度。
当毛主席提出让彭德怀出任抗美援朝的主帅时,彭德怀沉默片刻,随后坚定地对毛主席说:“我服从中央的决定。”此时朝鲜战场的局势已经骤变,彭德怀临危受命,于10月19日傍晚,率军跨过鸭绿江!
至此,中央通过两次换人,完成了对抗美援朝主帅的最终任命。事实证明十大配资平台查询,彭德怀出任抗美援朝主帅,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策,人民志愿军在他的率领下,在朝鲜战场打出了我军的军威,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,最终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!